當前位置:首頁 > 行業動態 > 政府 > 正文
公益慈善和科學技術如何相互賦能
之所以說科學技術賦能公益慈善,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提升公益慈善可及性。近年來,互聯網科技快速發展,深刻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公益慈善業態?;ヂ摼W科技賦能公益慈善,騰訊、阿里等互聯網企業與慈善組織合作,將用戶個人的運動、游戲、消費、理財、出行、社交等日常行為與公益慈善結合。例如,微信運動捐步、“螞蟻森林”云種樹、淘寶公益寶貝等,將公益慈善融入日常生活場景,顯著提升了公益慈善的可及性、便利性和趣味性。 二是提升慈善資源配置效率。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和個人大病求助平臺,建立了慈善捐贈方、慈善需求方、慈善服務供給方之間對接的平臺,提高了慈善資源配置的精準性、及時性和有效性。2016年以來,民政部分3批遴選了30家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帶動超過510億人次的網民參與公益慈善,累計募集善款超過320億元。騰訊“99公益日”和阿里“95公益周”,進一步擴大了互聯網募捐的社會影響力。此外,水滴籌、輕松籌等互聯網眾籌平臺在開展保險銷售和探索互保項目的同時,為個人大病求助者提供了互聯網眾籌服務,累計籌集了逾千億元醫療救助資金,服務了數百萬求助者。 三是助力慈善信息公開。以區塊鏈技術記錄慈善信息,讓社會公眾可以更好監督慈善組織,提高了公益慈善的透明度和問責性。個體層面,一些慈善組織已經嘗試利用區塊鏈技術改進項目流程。整體層面,利用區塊鏈等新技術改造升級“慈善中國”信息平臺,將更好為全國慈善組織信息公開提供服務。 概括起來說,科學技術降低了公益慈善的門檻,讓人人為慈善、慈善為人人成為可能。 更好發揮公益慈善 與科學技術的相互促進作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可以學習借鑒國際有益經驗,更好發揮公益慈善與科學技術的相互促進作用。 一是要發揮公益慈善對基礎科學研究的支撐作用。由于基礎科學研究與技術研發不同,難以通過知識產權入股、形成專利、轉化為產品等方式獲得投資回報,企業一般不會資助基礎科學研究,需要國家給予扶持資助。但僅靠國家支持,仍難以有效促進基礎科學發展??梢越梃b瑞典等國家的做法,鼓勵設立公益慈善性質的科研基金,重點資助基礎科學研究,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形成官民互補關系,共同促進我國基礎科學加快發展。 二是要發揮公益慈善對高等教育的促進作用。從國外高等教育發展的情況看,捐資設立的私立高校如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等,在教育質量、科研實力、學校聲譽等方面甚至高于公立高校??梢越梃b美國等國家的做法,鼓勵捐資設立高等學校,發揮鯰魚效應,促進我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無論公立大學還是私立大學,高?;饡殉筛黝惛叩仍盒0l展的重要支撐力量,未來將發揮更大作用??梢怨膭罡咝;饡诤戏ǖ那疤嵯路e極投資,實現慈善財產保值增值,更好地支持高等院校自主開展科研工作。 三是要發揮科技進步對公益慈善的倒逼作用。科技進步有助于解決一些傳統慈善問題。比如,農業技術進步幫助解決饑餓問題,醫學發展幫助解決疾病和因病致殘問題,數字技術幫助解決教育資源可及性問題,低碳科技幫助解決綠色可持續發展問題。隨著科技進步,一些傳統慈善需求的滿足具備了必要的技術基礎,也促使公益慈善向新領域拓展,嘗試發現和解決新問題,從而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當然,科學技術有其自身限制,無法解決價值判斷問題,因此也不能解決公平分配問題,而這正是公益慈善的核心議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