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領導動態 > 領導講話 > 正文
丘仲輝:第三次分配需社會協同,營造更多溝通氛圍
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被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此背景下,基于道德力量作用的收入再分配,即第三次分配被社會熱議,公益的力量也越來越被重視。
今年,公益故事持續上演,公益事業百花齊放:助力新冠疫情防控、捐款捐物共抗洪災、走進田野賦能鄉村振興……在人人都能參與公益的今天,公益不只是個人的態度,更是眾人的行動,還應是這些力量的聯結。共益未來,如何匯聚這些善的力量,共建慈善事業?
議題:如今社會很重視第三次分配在共同富裕中的作用,您認為第三次分配有哪些社會功能?如何才能更好地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
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愛德基金會、廣州市愛德公益發展中心理事長丘仲輝
現任愛德基金會理事長,并兼任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國際救災聯盟董事、江蘇省政府參事等。投身公益慈善事業30年,長期致力于農村綜合扶貧與發展、城市社區治理與社會服務、社會組織管理和培育、社會組織國際化以及社會企業等領域的實踐與探索,曾獲“中華慈善獎”“中國十大社工人物”“影響中國公益100人”“年度十大公益人物”等榮譽和稱號。
第三次分配需社會協同,營造更多溝通氛圍
第三次分配體量雖小,但意義重大,是社會實現共同富裕目標和過程中的一種制度安排,對促進社會和諧、縮小貧富差距具有重要意義,也是鞏固改革開放成果的一條必由之路。
初次分配由市場機制調節,強調效率效益;再分配強調公平公正,通過政府政策和稅收調節,帶有強制性;第三次分配則主要基于公民自愿。第三次分配實際上是一個再調節、再平衡的過程,要遵循公序良俗和社會道德,營造互幫互助的慈善氛圍,大力開展各類公益慈善活動,滿足社會群體的個性化需求,以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如何推動第三分配?首先,在社會組織參與第三次分配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中,社會組織要積極發揮社會組織機動靈活、船小好掉頭的特點,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協助政府發揮好社會組織自身作用,充分釋放社會活力。同時,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先行先試,實踐探索滿足社會需要的方法和措施,成功后再進行社會倡導。萬一試錯可及時掉頭,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同樣可以供政府參考。
其次,第三次分配是不同個體、不同群體、不同市場主體在充分溝通協作的基礎上,通過自愿捐贈等方式實現的。這需要營造更多的溝通氛圍,創造更大的溝通空間,打通各類溝通渠道,在充分實現溝通和自愿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第三次分配再調節、再平衡作用。
最后,第三次分配應該強調是建立在自愿、自主和志愿的基礎之上。為什么特別強調志愿?因為志愿意味著企業家和社會公眾懷著價值觀和使命感,自發自愿地參與其中,投身公益,以追求更高水平的道德價值,得到更豐富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而作為社會組織,則更應該強調自律和誠信,讓企業伙伴和社會公眾愿意給予更多信任和支持,從而使資源的分配更加公開、透明、合理。
第三次分配帶來的財富流動、共享,影響了困難群體的發展需求。比如,隨著中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第三次分配之下,解決老年群體的困難被更多人重視。
不同地域、不同年齡階段和文化水平的老年群體都面臨著不同的問題。截至2020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64億人,占總人口的18.7%。城市社區的“空巢獨居”“失能失智”老人數量基數很大,服務需求非常多樣化。
相比城市而言,農村的養老問題更為突出,因為農村養老主要靠家庭,而因青年人口的大范圍流動出現的“留守老人”問題,是在共同富裕背景下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及農民、農村共同富裕中的突出短板。
城市養老服務供給相對比較充足,而農村地區受經濟條件影響市場供給不足,服務成本高。愛德服務的老人以中低收入老人為主,對這部分老人我們在城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及社會捐贈開展了多樣化服務,比如“爸媽食堂”助餐服務。目前我們把這項服務也拓展到了農村地區,這既是城市社區養老服務的延伸,也是對農村社區養老問題的探索。
但在農村開展服務最大的困難在于配套設施不完善、居住分散、供餐成本高。部分困境老年人支付能力弱,倍受疾病、失能困擾,只要能提供一頓熱飯,就能帶來實實在在的幸福感。然而,不少地方都卡在了“成本”的關卡上。未來,期待有更多的愛心人士參與到助老公益行動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