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id="a03xz"><ins id="a03xz"></ins></video>
<video id="a03xz"></video>
<wbr id="a03xz"><ins id="a03xz"></ins></wbr>
<xmp id="a03xz"></xmp><wbr id="a03xz"></wbr>
<listing id="a03xz"><source id="a03xz"></source></listing>
<wbr id="a03xz"><ins id="a03xz"><table id="a03xz"></table></ins></wbr>

當前位置:首頁 > 領導動態 > 領導講話 > 正文

鄭功成:指導我國社會保障發展的綱領性文獻

2022-04-28

2022年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雜志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促進我國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這篇重要文章,站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的高度,全面、深刻、系統回答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戰略性重大問題。


為了更加深入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求是網記者專訪了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



求是網: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動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入快車道。請您談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保障取得的歷史性成就。


鄭功成:


社會保障是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是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具體表現。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讓國家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將不斷增進民生福祉作為國家發展的根本目的,把社會保障擺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對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推動我國社會保障步入了全面發展的快車道,建立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


概括而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確立了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的先進理念與行動綱領。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社會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發揮著民生保障安全網、收入分配調節器、經濟運行減震器的作用,是治國安邦的大問題?!边@是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精準定位??倳浂啻螐娬{要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并在這一過程中貫徹落實共建共享、公平優先、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等原則,實現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這些重要論述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正是在這些重要論述的指引下,我國出臺了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總體方案、全面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以及關于發展養老托育事業等多項重要的頂層設計。


二是社會保障已經成為全體人民共享國家發展成果的基本途徑與有效且有力的制度保障。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由政府主導的法定保障與市場或社會主導的補充保障組成,前者包括各種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項目,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等構成了重點項目;后者包括商業保險、慈善事業等,對法定保障起著日益重要的補充作用。目前,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逾10億人,近3億老年人皆享養老金;參?;踞t療保險人數達13.6億人,全民醫保目標基本實現;以低保制度為主體的綜合型社會救助體系實現了應救盡救,直接惠及數以千萬計的低收入困難群體;面向現役及退役軍人的社會保障制度更加健全,養老服務開始向社區與居家老人延伸,兒童福利從孤殘兒童向困境兒童擴展,貧困的重度殘疾人有了生活與護理補貼。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已經不同程度地惠及全體人民。


三是社會保障待遇不斷提高,提升了全民共享國家發展成果的水平。我國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自2005年以來連年提高。職工和居民在醫保政策范圍內的住院報銷比例分別達到80%和70%左右,近幾年來通過藥品招采等措施更讓老百姓得到了實惠。同時還通過代繳基本養老保險費使6000多萬貧困人口參加基本養老保險,通過醫保扶貧專項行動累計減輕貧困人口醫療負擔3300多億元。全國城鄉平均低保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月707元、525元。殘疾人“兩項補貼”與孤兒基本生活保障標準不斷提高;軍人撫恤待遇以年均10%的幅度持續增長。所有這些,均表明我國社會保障水平在穩步持續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這是全體人民共享國家發展成果的具體體現。


四是全面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取得全方位重要進展,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從過去長期試驗性改革階段步入成熟、定型發展新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統一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現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養老保險制度并軌,建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得到統一,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職工醫保個人賬戶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藥品與醫用耗材招標采購等走向常態化、制度化;等等。所有這些,均標志著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正在沿著正確的方向穩步向前邁進。


五是社會保障調節經濟發展的功能有效發揮,助力經濟平穩健康運行。2019年將養老保險單位費率統一降到16%,五項社??傎M率從41%降到33.95%,有效地降低了企業成本,改善了營商環境。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國家及時出臺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政策,全年共減免1.7萬億元,失業保險穩崗返還1042億元;國家醫療保障局第一時間出臺確?;颊卟灰蛸M用問題影響就醫、確保收治醫院不因支付影響救治的醫保新政,及時向定點收治機構預撥194億元專項資金,落實疫苗接種經費保障工作。社會救助及時調整相關政策,增加臨時救助及相關服務。這些政策措施延續至今,為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六是理順了管理體制,健全了經辦機制,為深化社會保障改革和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創造了有利條件。2018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實現了社會保障管理體制的優化,形成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主管養老保險、工傷保險與失業保險等事務,民政部主管社會救助、養老服務、兒童福利、慈善事業等事務,國家醫療保障局主管全國醫療保險、生育保險、護理保險、醫療救助等事務,退役軍人事務部主管全國退役軍人優待撫恤及安置等事務,國家稅務總局主管各項社會保險費征收,財政部主管社會保障預算與社會保障戰略儲備基金等格局,為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順利推進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同時,基本建成了從中央到省、市、縣、鄉鎮(街道)的五級社會保障服務網絡,標準化、信息化建設明顯加強,服務模式在創新中不斷發展。


這些巨大成就的取得,不僅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造福全體人民的優越性,而且充分顯示了中國國家治理體系的卓越治理能力。



浙江省長興縣整合資源,因地制宜推進示范型兒童之家建設,為困境兒童和農村留守兒童提供臨時照料、課后托管、游戲娛樂、心理咨詢等服務。圖為2021年4月29日,太湖街道晨光社區兒童之家的手工課堂上,孩子們正在學習制作手工畫。 求是圖片 吳拯/攝


求是網: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從五個方面深刻闡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的成功經驗,請您談談對這五方面經驗的認識。


鄭功成:


習近平總書記闡述的成功經驗是對我國社會保障改革與制度建設實踐為什么能夠取得成功的科學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全面推進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極大地深化了對社會保障的規律性認識,也豐富了世界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的內涵與外延,積累了有中國特色的經驗。


第一,充分發揮制度優勢是推動我國社會保障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黨中央堅強有力、集中統一的領導,才能充分發揮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才能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目標指向并得以有力有效有序推進。黨領導制定的國家長遠戰略規劃及連續不斷的五年規劃,使各級政府可以一屆接著一屆干,堅持不懈,久久為功,避免了一些國家因政黨輪替和社會保障淪為黨爭工具導致其無法持續發展的問題。


第二,堅持人民至上、民生為重的發展取向是我國社會保障全面發展的重要原因。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到民生為重的政策取向上,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將不斷增進人民福祉、促進社會公平作為國家發展的根本目的,通過各項社會保障制度安排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正是這種發展取向與政策取向,通過持續不斷地加大公共投入,使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迅速覆蓋全民,各項社會保障事業得到全面發展。


第三,堅持制度引領,圍繞全覆蓋、?;?、多層次、可持續等目標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使我國社會保障能夠朝著清晰的目標、沿著正確的路徑不斷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過去長期探索的基礎上,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目標日益清晰,發展步伐明顯加快。面向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企業職工和城鄉居民的三大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面向職工、居民的兩大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以及面向低收入群體的社會救助制度,均在走向成熟、定型發展新階段。市場機制主導的各種補充保險和社會力量舉辦的慈善事業也在不斷發展,多層次制度體系的框架已經基本成型。特別是進入“十四五”后,在走向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國家制定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行動綱領,基本養老服務制度、基本兒童福利制度等正在建立之中。所有這些,均給全體人民提供著日益清晰、穩定的預期。


第四,堅持與時俱進,用改革的辦法和創新的思維解決發展中的問題,使我國社會保障事業能夠不斷向前邁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保障經歷了全面而深刻的制度變革,通過試點先行到總結提升再到頂層推動,逐步實現了新舊保障體系的轉型。在這一過程中,是改革創新促使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獲得了全面快速發展。以養老金制度為例,計劃經濟時期實行的是只面向城鎮職工的退休金制度,改革開放后實行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覆蓋范圍從職工到居民再到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從基本養老保險到多層次養老金體系建設,這種改革不僅實現了養老金制度的革新,而且使這一制度成為所有老年人的可靠保障。實踐證明,改革為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發展注入了無限活力,創造出了巨大紅利。


第五,堅持立足國情,實事求是,把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建立在經濟和財力可持續增長的基礎之上,這是我國社會保障穩步發展的關鍵所在。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以造福全體人民,但人口眾多、城鄉差距大、地區發展不平衡又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如何保證社會保障既能不斷滿足人民的需要,又能夠可持續發展,讓人民群眾感到一年更比一年好,這就需要堅持實事求是,立足現實國情,基于目標導向,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做到社會保障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把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建立在經濟和財力可持續增長的基礎之上,既讓人民群眾得到不斷提升的福利,又較好地維護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理性,避免“福利趕超”帶來巨大財政壓力或難以為繼的弊端。


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實踐及取得的成就證明,它是植根于中國大地結出的碩果,為世界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貢獻了有價值的中國方案。



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龍里縣探索推進互助養老模式,在鄉村發展農村互助養老站,在社區構建老年人照料中心。圖為2022年3月20日,老年人在龍里縣冠山街道五新村老年互助中心歡聚。 求是圖片 黃曉海/攝


求是網: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重要文章中指出,要“完善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請您談談對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認識。


鄭功成: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總書記又明確要求“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完善覆蓋全民、城鄉統籌、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織密社會保障安全網”。扎實推動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正是推動我國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我理解,所謂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是指以不斷增進人民福利、滿足社會成員多層次多樣性保障需求為目的,在政府負責或主導的法定基本保障為主體的條件下,充分調動市場、社會力量以及家庭與個人的積極性,共同建設由不同層次的保障項目有機組成的一個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它是針對傳統的由政府負責的單一層次保障制度的結構性改革而言的,也是實現社會保障權責配置更加合理、社會保障物質基礎不斷壯大并實現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在持續加快,2021年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之比已從2000年的7%提升到了14.2%。這標志著我國從輕度老齡化進入了中度老齡化階段,并將不可逆轉地向深度老齡化邁進,而人民群眾對社會保障的需求又在持續升級,并日益呈現出多層次、多樣性特征。我國需要借鑒國外有益的經驗,扎實推動我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與發展。


我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需要在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導向下,以解決現實問題為出發點,盡快全面建成并得到完善。一是要通過科學的頂層設計明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結構及功能定位。二是要盡快優化并實現法定保障制度定型,為其他層次保障提供清晰的發展空間。三是要大力促進市場競爭與慈善事業發展,使市場主體與社會組織成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重要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民政部門不斷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加快構建分層分類、城鄉統籌的中國特色社會救助體系,讓困難群眾真切感受到黨的政策好、日子有奔頭。圖為2022年1月25日,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千金鎮東驛達村困難群眾接受春節慰問時露出開心的笑容。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陸志鵬/攝


求是網: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重要文章中提出要“堅持制度的統一性和規范性”,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總書記再次指出要“增強制度的統一性和規范性”。請問當前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為什么要強調增強制度的統一性和規范性?


鄭功成:


現代社會保障是一個龐大的制度體系,是國家制度安排,也是國家賦予公民的法定社會權益,成熟的制度安排必定是統一、規范的制度安排。只有強化統籌規劃才能保證體系結構優良并充分發揮出綜合保障功能,否則,可能出現顧此失彼或者厚此薄彼的現象,最終導致保障效果不理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增強制度的統一性和規范性,抓住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實踐中的核心問題,具有很強的指導性與針對性。


從現實看,由于多種原因,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統一性與規范性還存在不足。如養老保險長期處于地區分割狀態,今年雖然已經明確實行全國統籌,但各地繳費基數不一、費率實際有別,待遇計發辦法各地亦有差異;醫療保險尚未全面做實市級統籌,各個地區的醫?;I資不一,待遇差異也較大;其他各項社會保障制度均存在著地區差異性。必須加快強化各項社會保障制度的統一性與規范性。



我國成功建設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世界上規模最大、功能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圖為江西省遂川縣草林鎮拱前村82歲脫貧戶黃茂香在“社保村村通金融服務便民點”支取養老金,該縣在286個村設立此類便民點,實現了所有老人不出村就可輕松支取。 中國社會保障雜志社供圖 高敏/攝


求是網: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重要文章中明確要求,要加快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穩步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請您談談這一重大政策的現實意義。


鄭功成:


養老保險是最重要的社會保障制度安排之一,其中職工養老保險又是養老保險制度的主體構成部分。實現全國統籌是這一制度的法定目標,其背后基本邏輯是,只有實現全國統籌,才能真正在全國范圍內維護這一制度的公平性并增強可持續性,才能真正維護全國統一勞動力市場條件下勞動者自由流動過程中的養老保險權益,進而維護市場競爭的公平性。


可以肯定,全國統籌是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進一步優化,也是這一制度走向成熟、定型的關鍵性標志。實現全國統籌后,勞動者的養老保險權益不會再因流動就業而受到區域政策差異性的影響,這一制度能夠通過統一繳費比例、繳費基數實現籌資公平,通過統一計發基數、統一待遇項目及其調整機制實現養老保險待遇公平,同時還能夠增強制度的互助共濟性和財務可持續性,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因此,全國統籌必定會帶來一系列的良性效應,帶來惠及所有參保人員、促進制度公平的改革紅利。


作為民生保障安全網,社會保障能夠保障人們在年老、失業、患病、工傷、生育時的基本收入和基本醫療不受影響,消除后顧之憂。圖為天津社保中心武清分中心工作人員正協助參保人員辦理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 中國社會保障雜志社供圖 薛長杰/


求是網:當前,共同富裕是社會廣為關注的話題。眾所周知,社會保障是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保障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請您談談社會保障制度建設與推動共同富裕的關系。


鄭功成:


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是縮小收入差距、實現全民共享發展成果的重要保證。在我國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社會保障就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支撐性作用,不僅兜住了民生的底線,而且提升了民生的質量。在走向共同富裕的歷史進程中,需要社會保障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成為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關鍵性制度安排。


基于社會保障制度的現實和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要求,應以全面建成高質量的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為目標,不斷強化社會保障制度再分配力度。我理解,它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維度:保障體系結構完備,制度安排公平統一,覆蓋范圍應保盡保,權責匹配清晰合理,籌資機制可保持續,待遇適度穩步提升,經辦服務規范便捷。


為此,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持續發力:


一是全面優化現行制度安排。在堅持公平優先、共建共享、互助共濟的原則下,增進法定保障制度的統一公平性,縮小不同群體的待遇差距,而整合相關制度安排、均衡籌資責任、提高統籌層次、打破戶籍等政策壁壘、統一待遇清單與標準無疑是必由之路。同時還要妥善處理好基本保障與非基本保障、社會保障與家庭保障、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福利不斷增長與責任合理分擔的關系,促使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


二是加快發展養老服務、兒童福利與殘疾人福利事業,補上社會保障事業的短板。無論是解除老年人后顧之憂還是促使人口均衡發展,都必須高度重視一老一小及面向殘疾人的社會保障。在這方面,應以覆蓋所有老年人、全體兒童為目標,加快建立基本養老服務、兒童福利制度,創新福利供給模式。


三是持續加大再分配力度,進一步強化互助共濟功能。切實貫徹共建共享原則,促使籌資規模達到合理水平,持續壯大整個社會保障制度的物質基礎,促使社會保障能夠水漲船高,讓人民群眾享受到越來越好的福利。


四是加快社會保障法治化步伐?,F代社會保障制度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法治化。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提速的背景下,應當加快法治建設步伐,同時強化全社會的社會保障法治意識,確保社會保障制度在法治的軌道上行穩致遠。


午夜福利精品免费视频
<video id="a03xz"><ins id="a03xz"></ins></video>
<video id="a03xz"></video>
<wbr id="a03xz"><ins id="a03xz"></ins></wbr>
<xmp id="a03xz"></xmp><wbr id="a03xz"></wbr>
<listing id="a03xz"><source id="a03xz"></source></listing>
<wbr id="a03xz"><ins id="a03xz"><table id="a03xz"></table></ins></w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