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功成:以黨的二十大精神引領慈善事業發展進入新境界
人民政協報訪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 記者:十年來,我國公益慈善事業取得長足進步。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公益慈善事業未來發展有何重要意義? 鄭功成:我國的慈善事業應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服從國家發展全局和大局是應有之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事實上為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注意到,報告明確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為慈善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清晰的時代背景和方向;報告進一步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內涵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這為慈善事業走中國特色發展之路提供了基本依據;報告還明確提出要統籌推進包括社會組織協商在內的協商民主體系,要完善志愿服務制度和工作體系,要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要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要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要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等,所有這些,均包含了慈善事業在內,從而為慈善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行動指南。 因此,新時代新征程上的慈善事業應當全面融入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全面推進,并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以及促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等方面發揮自己的應有作用,積極、理性地步入成熟、定型發展軌道。 記者:新時代新征程的國家發展,慈善事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鄭功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充分發揮慈善事業的有益作用。這集中表現在中國式現代化對慈善事業的“五個需要”上: 首先,社會財富分配格局的不斷優化需要慈善事業助力。通過款物及勞務捐獻,可以彌補初次分配與再分配的不足,形成優良社會分配格局,這是慈善事業調節社會財富分配的直接效應。 其次,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需要慈善事業助力。在我國既定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中,慈善事業構成了其中的獨特層次,它與法定社會保障制度的有機結合,不僅能夠使法定保障制度得到更好落實,而且在社會福利領域能夠起到支撐作用。 再次,弘揚互助友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樂善好施的中華傳統美德需要慈善事業助力。無論是款物捐獻還是志愿服務,無論是通過慈善組織援助非特定受益人的慈善行為還是民間普遍存在的直接助人的慈善行為,都能夠弘揚共享理念、公益精神,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有利社會氛圍,實質性地提升了社會價值、助力精神富裕,這是慈善事業能夠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揮的獨特效應。 第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共同體需要慈善事業助力。慈善事業是社會成員參與社會治理的良好途徑,慈善組織是社會治理的有效載體。 第五,實行社會主義全過程民主需要包括慈善組織在內的社會組織助力。報告明確提出全面發展協商民主,社會組織協商被列入其中,而慈善組織構成了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可見,黨的二十大報告客觀上為我國慈善事業發展創造了重大機遇,事實上也描繪出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未來的關鍵是要將其轉化成為現實制度安排,用有力且有效的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這一進程中,怎樣促進公益慈善事業更加健康發展? 鄭功成:基于國家現代化和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要求,發展慈善事業無疑具有必要性與緊迫性,但基于其發展滯后的現狀,需要多管齊下地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一方面,應當創造更加有利于慈善事業發展的政策環境與社會氛圍,這是發展慈善事業的根本條件。在這方面,一是要盡快完善慈善法治,為慈善事業特別是慈善組織的發展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據和清晰的預期,特別是要充分激發慈善組織和慈善參與者的活力;二是要加大對慈善事業的財政稅收政策支持力度,包括進一步完善支持慈善事業發展的稅收政策、增加政府購買慈善公益服務的公共投入,以此增強慈善事業的吸引力;三是要強化法定社會保障與慈善事業的有效對接,如社會救助與社會福利機構、醫療保險機構主動與慈善組織對接,不僅會為慈善事業拓展空間,也必然使這些保障制度得到更好落實;四是改善政府與慈善組織的關系,視慈善組織為聯系群眾的新橋梁和社會建設的新生力量,做到服務優先,監管適度;五是加大慈善表彰與褒獎力度,形成行善光榮、善者受尊敬的優良社會氛圍等。 另一方面,慈善業界亦須盡快凝聚服從全局、服務大局、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共識,堅定走中國特色慈善之路的信念,將融入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公益服務體系作為主攻方向,采取善款籌集與服務社會并重且最終以提供社會服務為主體構成,同時不斷完善自我發展的治理機制。 如果能夠按照黨的二十大報告的新要求做好上述工作,則我國慈善事業必定能夠步入健康持續發展的新境界。 記者:為公益慈善事業今后更好發展指明方向的同時,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繪制了新藍圖,其中再次強調“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對此您如何理解? 鄭功成:黨的領導是我國社會保障事業行穩致遠的根本保證,社會主義制度為發展社會保障提供了內生動力,而社會主義公有制構成了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發展永續可靠的重要物質基礎。 我國已建立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但還要把更多人納入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提高保障水平,織密社會保障安全網。報告提出,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體現了通過社會保障共享機制促進社會平等、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要求與政策取向。 “覆蓋全民”強調的是社會保障制度必須達到普惠全體人民的普惠性要求;“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強調的是社會保障制度的公平性要求;“安全規范”強調的是確保制度安全與運行規范的底線思維;“可持續”強調的是能夠造福世代中國人民的要求,而“多層次”則強調順應時代發展需要而對社會保障體系結構進行優化。按照系統規劃、精準發力原則建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是滿足不同人群社會保障多元化、個性化需求的必由之路,也是完善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必由之路。 國內外的既往實踐證明,只有高質量的社會保障制度才能真正解除人民生活后顧之憂,才是能夠惠及全體人民的可靠制度保障;只有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保障制度,才能永續造福世代人民。從現實出發,還要清醒地意識到,在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和邁向共同富裕的偉大歷史進程中,社會保障還面臨著諸多挑戰。 記者:在全面加快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中,您認為慈善事業如何更好參與社會保障工作? 鄭功成:根據國外及我國港澳臺地區的經驗,以及我國慈善事業的實踐,可以發現,無論是有組織的慈善事業還是民間大量的助人活動,幾乎都直接面向困難群體,事實上與政府負責或主導的法定社會保障事業具有同向性。 因此,推動慈善事業與法定社會保障事業對接,應當成為發展我國慈善事業的必由之路。在這方面,值得采取的措施有如下幾點: 一是國家應當進一步明確慈善事業與法定社會保障有機結合的發展方略,同時出臺促進兩者融合發展的明確且具體的政策,這方面的差距還甚大。 二是慈善事業需要調整自己的結構與方向,提供社會服務的慈善組織應當構成慈善事業的主體,如舉辦面向困難老年人的養老服務、提供公益性的兒童福利服務、開展殘疾人事業,以及救助困境群眾等等,這些指向與法定社會保障事業密切相關,既可以使慈善事業得到巨大發展,也可以使我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真正成熟。 三是社會保障主管部門需要主動作為,在引導、服務、支持慈善事業發展中下真功夫。慈善組織是幫助政府部門更好地做好社會保障工作,慈善事業可以彌補法定社會保障的不足,如過去的“希望工程”資助失學兒童和建設希望小學,實質上是代政府承擔了實施義務教育的教育福利責任;現在的慈善醫療每年救助數以萬計的困難大病患者,實質上是對基本醫療保險保障不足的有益補充;至于民間舉辦的公益性養老機構、兒童福利機構、助殘機構等無一不是在增進人民福祉。為此,我一直主張政府主管部門應當重視慈善事業。 如果社會保障主管部門能夠高度重視、主動支持慈善事業發展,慈善業界也能夠了解法定社會保障的需要并主動做好對接,兩者之間就能夠實現良性互動并相得益彰地共同發展,這是中國式現代化所需要的結果,更是走向共同富裕所需要的結果。